燒傷感染
燒傷后皮膚做為人體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蔽被破壞,而且壞死的皮膚組織又是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的“培養基”。因此,燒傷創面極易感染。近年來,由于燒傷休克救治水平的提高,休克死亡率明顯下降。而燒傷感染卻成為嚴重燒傷的主要死亡原因。
- 目錄
-
1.燒傷感染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燒傷感染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燒傷感染有哪些典型癥狀
4.燒傷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5.燒傷感染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燒傷感染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燒傷感染的常規方法
1.燒傷感染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燒傷后,皮膚作為人體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被破壞,而出現細菌感染。常見細菌為金葡菌、綠膿桿菌、弗氏枸櫞酸桿菌、硝酸鹽陰性桿菌以及其它腸道陰性桿菌。熱原質是引起發熱的物質,有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外源性熱原質是指從宿主體外得到的,主要是微生物及其產物和毒素。嚴重燒傷還可能出現毒菌感染、厭氧菌和病毒感染。
2.燒傷感染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燒傷感染易出現高鈉血癥、菌血癥等并發癥。
1、高鈉血癥:高鈉血癥指血鈉過高并伴血滲透壓過高的情況。除個別情況外,本癥主要是由失水引起,有時也伴失鈉,但失水程度大于失鈉。
2、菌血癥:菌血癥是指外界的細菌經由體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進入血液系統后,在人體血液內繁殖,并隨血流在全身播散。
3.燒傷感染有哪些典型癥狀
燒傷感染的癥狀主要分以下幾種。
一、創面感染的局部癥狀
1、創面分泌物顏色、嗅味和量的變化:不同的細菌感染可以產生不同的變化。金葡菌感染為淡黃色粘稠分泌物;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為淺咖啡色稀薄分泌物;綠膿桿菌感染為綠色或藍綠色有甜腥氣味的粘稠分泌物;厭氧菌感染可以嗅到糞臭味。
2、創面出現暗灰或黑色的壞死斑: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的創面的常出現壞死斑。
3、創面加深或創面延遲愈合:由于細菌侵犯深層的血管導致缺血壞死,創面加深,愈合延遲。
4、焦痂提前潮解、脫落,或出現蟲咬樣變化:焦痂提前潮解、脫落,或出現蟲咬樣變化表示局部有感染的發生。
5、肉芽組織水腫、紅腫或壞死:金葡菌或真菌感染均可以使肉芽組織壞死,而綠色桿菌感染肉芽創面上可以再現壞死斑。
二、燒傷后全身性感染的表現
1、全身性感染的發病期
全身性感染根據發病時期可以分為早期和后期兩個階段,兩者發病特點不同。
(1)早期感染:燒傷后兩周內發病者屬早期感染。這一階段臨床表現往往與燒傷休克相混淆,如脈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
(2)后期感染:燒傷兩周以后發生的感染屬后期感染。后期感染多表現為高體溫、白細胞增高、精神亢奮等高反應狀態。
2、侵襲性感染的癥狀
侵襲性感染的臨床表現復雜,大致可歸納為高反應型和低反應型兩種類型,主要表現:
(1)精神狀態:高反應型病人可表現為高度興奮、譫妄、幻視、幻覺。嚴重時出現狂躁。低反應型病人為抑制狀態,表現為少語、嗜睡,甚至昏迷。
(2)體溫:體溫表現高熱或體溫下降。嚴重燒傷病人由于超高代謝,體溫常維持在37℃~38.5℃左右,并不一定說明正發生侵襲性感染。若體溫高達39℃或降至36℃以下就應注意是否發生感染。
(3)脈搏:脈搏可達150次/分以上。
(4)呼吸:呼吸變化是重要特征。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或呼吸淺快或鼻翼扇動等呼吸困難癥狀。
4.燒傷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當發生局部或全身感染時治療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感染的預防顯得更加重要。合理的預防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清創術、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措施
雖然全身性感染的致病菌并非完全來自于創面,但創面的細菌與感染有一定的關系,所以采取減菌措施是必要的。在防止感染的途徑中不能忽視無菌操作和消毒。無菌原則是防止醫源性感染的關鍵。
2、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分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目前臨床應用的主動免疫主要是綠膿桿菌菌苗,被動免疫是綠膿桿菌免疫球蛋白或高價免疫血清(或血漿)。
3、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原則是早期、聯合、足量和敏感。早期是指對大面積及深度燒傷或污染較嚴重的病人,入院后即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聯合是指聯合應用兩類抗生素,抑制細菌在創面上及痂下大量繁殖。一般采用先鋒霉素加下胺卡那霉素。
4、積極治療創面
燒傷創面的壞死組織為細菌提供了良好的培養基。創面是感染的主要來源,所以積極處理創面是預防感染的關鍵。
5.燒傷感染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燒傷感染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需借助輔助檢查。患者應做血象檢查、尿培養和鏡檢、血培養。創面活組織檢查時要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污染。
6.燒傷感染病人的飲食宜忌
燒傷感染宜多補充水分,多食含豐富維生素a、c、b的食物,宜多吃利尿清熱、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吃辛辣、油膩、煙熏的食物。
7.西醫治療燒傷感染的常規方法
中醫治療燒傷感染時,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毒熱熾盛
治法:清營涼血解毒。
方藥:清營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組成:水牛角粉10g,生地、玄參、銀花、黃連、丹參、麥冬、黃芩、黃柏、山梔、甘草各15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2、熱盛傷陰
治法:解毒利濕,養阻清熱。
方藥:解毒養陰湯加減。
組成:南北沙參各20g,西洋參15g,石斛、玄參、佛手、生黃芪、生地、丹參各12g,公英、麥冬、玉竹、銀花、甘草各10g,生苡仁20g。
3、氣血雙虛
治法:益氣養血,健脾和胃。
方藥:八珍湯。
組成:人參20g,白術、茯苓各30g,當歸、白芍、川芎、生地、丹參各15g,紅花、桃仁、生黃芪、甘草各12g。水煎服,每日1劑。